對聯(lián),又稱楹聯(lián)、楹貼、門貼或?qū)ψ印β?lián)的字數(shù)可以是三言、四言、七言、十言等,也可以達到百言以上。書寫對聯(lián)時,上聯(lián)需要標注上款,下聯(lián)則留給作者簽名和蓋章的位置。如果文字較多,通常分為兩行或多行,上聯(lián)從右至左書寫,下聯(lián)從左至右,這種格式稱為“龍門對”。如果兩聯(lián)均從右至左書寫,則叫做“順龍門”。
手卷,也稱為長卷或圖卷,是一種橫幅形式的藝術(shù)作品,其畫面較窄且較長,不便掛起,需用手展開欣賞,因此得名“手卷”。自秦朝至五代末期,所有手寫的墨跡通常采用手卷的方式進行收藏。但由于舒展和翻閱的不便,從宋朝開始逐漸減少。張擇端的《清明上河圖》就是以手卷的形式裝裱。
冊葉起源于唐代,初被稱為“葉子”。書畫中的冊,以活頁或通頁的方式裝訂成冊,因此也稱為冊葉(冊頁)。活頁是指單獨的紙張,比如四尺宣紙的八開,形狀可以是長方形或正方形。而通頁則有“推篷式”和“蝴蝶式”等形式。無論是活頁還是通頁,每一頁都稱作一開,通常為偶數(shù),少有四開、八開、十開、十二開,多可達十六開或二十四開。裝裱非常講究,通常封面和封底會用錦緞包裹,前后還會添加副頁。由于畫芯較小,常被稱為“小品”。冊葉的內(nèi)容可以是全部為畫,也可以全部為字,或一面是字一面是畫,這種形式稱為“對題冊”。
橫披是指畫芯呈橫長豎短的形式,可以采用這種樣式裝裱折扇和團扇。書法橫披通常用于書寫齋、堂、軒、館的名稱或格言,也叫做“匾額”。
掛屏(屏條):適合制作成掛屏的作品通常呈現(xiàn)出狹長的形狀。單幅作品被稱為“條條”(屏條),其內(nèi)容可以是繪畫或書法等多種形式。掛屏的數(shù)量可以有四、六、八、十、十二甚至十六幅,緊密相連形成一組。其格式可分為:
通景屏:內(nèi)容必須連貫,畫面要統(tǒng)一,缺一不可。比如《四季屏》,春、夏、秋、冬四種景色缺一不可。
四條屏的內(nèi)容應(yīng)統(tǒng)一和諧,可以是梅、蘭、松、竹的圖案,或者四種花卉、人物、山水的組合。也可以包含書法作品,有的是單一風(fēng)格的書法,有的是真、草、隸、篆等多種書體各一條。
壽屏:用于慶祝長壽的裝飾。如《群仙祝壽》所示,男性主題多為壽星、三星以及東方朔;而女性主題則常見麻姑獻壽和王母祝壽。
以上就是字畫裝裱機廠家總結(jié)的內(nèi)容,歡迎來電詳詢。